NEWS
理论学习
喜迎二十大 | 艺述党史:南昌起义,中国革命新纪元
2022-05-27 10:09     (点击: )


黎冰鸿《南昌起义》

197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藏)


1.作者简介

黎冰鸿,曾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美术干事,《华东画报》记者及制片室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为浙江美院)油画系主任、副教授、经理等职。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南昌起义》《我们为正义而战》《水电站发电了》。


2.画作背景

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迫切需要共产党人树立正确形势认知,果断采取行动挽救革命。

党的五大就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召开的。全体党员期望这次大会能正确判断当前局势,回答大家最为关注的如何从危急中挽救革命的问题。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随后,同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作品赏析

《南昌起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历史场面的调度、整体色调的处理等方面均极见匠心,它不仅是黎冰鸿本人的油画代表作,更是新中国黎明时刻的历史见证。


黎冰鸿《南昌起义》

1959年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黎冰鸿的一生,曾经三次创作《南昌起义》。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他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了第一幅。


黎冰鸿《南昌起义》

1960年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960年,黎冰鸿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绘制第二幅,与第一幅基本一致,只是色调略有差别,表现了黎明前的夜晚领导南昌起义的几位领导人做最后部署的场景,画面中五位起义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和刘伯承处于靠左的位置,在灯光与台阶的烘托下,居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周恩来位于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周围的革命军则手里持着武器,神情坚定,画面整体色调偏冷,烘托出严肃而紧张的气氛。画面中,远处正微微亮起的天空,预示着起义即将给中国带来一片光明。


黎冰鸿《南昌起义》

197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藏)


1977年4月左右,黎冰鸿先生完成了第三次题材新创作。主要构图同革博和军博收藏的两幅画类似,但有细处明显不同:这幅作品表现的时间是黎明以后,所以整个画面色彩更为明亮,而此前作品表现的时间更早一些,色彩更暗一些;其次这幅画上贺龙位置改在与朱德、叶挺、刘伯承一起,那两幅画则单独把贺龙画在周恩来的左边;第三处为周恩来右手叉腰左手握拳、此前两幅是周恩来左手叉腰,右手握拳举起;第四处是这幅画的画面中央有一个挽起袖口手持武器的工人纠察队员,而那两幅画上则没有工人的形象。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先生在《黎冰鸿先生的绘画艺术》中写道:“作者在创作《南昌起义》之前,对历史人物的造型、服装、道具都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画了大量的素描和油画写生,甚至对起义时的夜色、灯光的色彩和光影效果也作了分析研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朴实的画法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翁诞宪先生也回忆道,“他的《南昌起义》,我们学画的时候就非常关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苏派风格,一般在暗部画得比较整,没多少内容。黎先生的艺术风格比较独特。他的风格是在暗部的内容很多,信息量大,暗部、亮度、质感都有,阴影画得很透气、很透明。高光的表达也是很独特的方式。当时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4.结语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觉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的开始。

南昌起义不仅仅培育了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伟大精神,创造了革命史和建军史的奇观,它铸造的“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的八一精神也让后世的我们铭记于心!

关闭窗口